2011年3月30日 星期三

2011.03.30

1.閱讀文獻:Evaluation System in e-Learning Through the Knowledge State Analysis Method 網址:http://faculty.ksu.edu.sa/Shammami/Documents/CSC%20541/Paper/370.pdf 2.知識組成結構:以光合作用為例

  • 氧氣

  • 陽光

  • 二氧化碳

3.專題研討:由知識結構設計測驗問題,檢測學生理解的程度。


4.分組:



  • 異質分組:知識的聯集。

  • 同質分組:組別與組別間的差異。

5.測驗的種類:


認知性測驗:記憶、注意力。


非認知測驗



  • 成就測驗:前測可稱為前一階段的後測。

  • 性向測驗

  • 智力測驗:

  旨在衡量人們的抽象能力、學習能力和對新情況的適應能力的一套測驗。用智力商數(IQ)表示智力水平的數值。 智商等於智力年齡除以實足年齡,再乘以100。德國心理學家斯特恩(William Stern)首先提出此概念。 後為美國心理學家特曼(Lewis Terman)於比奈-西蒙(Binet-Simon)智力測驗的史丹福修正方案(1916)中予以採用。智商100被視為一般水平,130左右或130以上為天才,70以下為智能低下或遲鈍者。 智商上升至實際年齡達到25或接近30時,才逐漸下降。在預測學校成績方面,智商值證明有效。 但仍須考慮到其他因素,例如家庭與情境,求好心切的動機,操作焦慮的程度,和課程的難易程度。 1937、1960、1972年人們曾先後3次修訂史丹福-比奈智力測驗(1916年以前稱為比奈-西蒙智力測驗)。 1960年以來,人們先在標準化的年齡分組中進行測驗,並把這一年齡組的平均成績定為100; 然後再把每個人的測試結果同平均成績相比較,這便是個人的智商值。全部智商分數呈正態曲線分布,100分上、下的人數大致相等。 人們還可能計算出某一智商分數水平以上(或以下)的人數所佔的百分數。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9%BA%E5%8A%9B%E6%B8%AC%E9%A9%97"



  • 人格測驗

  • 態度量表:研究倫理、道德倫理

6.心理學:



  • 行為學派:工業革命

行為主義(Behaviorism)是20世紀初起源於美國心理學流派,主張心理學應該研究可以被觀察和直接測量的行為,反對研究沒有科學根據的意識。行為主義是唯物主義的一種形式,否定一切關於精神的重要性。[來源請求] 許多行為主義者認為自由意志只是一種幻覺,並認為人類所有的行為都是由先天與後天環境(Nature versus nurture)所決定,也就是先天基因加上後天環境所產生的結果,由人類所經歷過的聯想或者增強所造成。行為主義以及路線大相逕庭的精神分析學都在20世紀展開。提出行為主義的創始人是約翰·華生(John B. Watson,1878-1958),他反對內省的研究方法,主張以純實驗的方法研究心理學。伊萬·巴甫洛夫提出的古典制約也極大的影響了行為主義。伯爾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納(B. F. Skinner)則對傳統的心理學研究提出了道德上的問題,主張運用實用主義研究心理學,並引導了操作制約的研究。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8%A1%8C%E7%82%BA%E5%AD%B8%E6%B4%BE



  • 認知學派:電腦誕生-記憶

認知主義又名認知學派,是一種學習理論,與行為主義學派的理論相對。認知學派學者認為學習者透過認知過程(cognitive process),把各種資料加以儲存及組織,形成知識結構(cognitive structure)。


沃爾夫岡·苛勒頓悟學習法 (Insight Learning):提出知覺是以痕跡的形式保留提倡記憶與想像對學習的重要性學習是對問題情境的整體領悟 (參看:庫勒實驗:讓猩猩學習的過程) 潛在學習法 (Latent Learning):學習如果沒有相應的驅動力或酬賞的狀況下,學習時行為上沒有大改變。相反,若有鼓勵或酬賞的話,結果會有較明顯的進步。 訊息處理論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odel) 訊息的構成編碼、解碼;貯存、忘記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8%AA%8D%E7%9F%A5%E4%B8%BB%E7%BE%A9



  • 發展心理學

發展心理學,日語作「發達心理學」,是心理學的分支之一。主要是研究人類隨著年齡的增長時在發展過程的心理轉變。這當中包括了兒童的心理與成人的差異、兒童的心理發展過程,以及當兒童有心理障礙時應當如何處理。過去的學者把兒童心理學等同於發展心理學,原因是當時人類的平均壽命都不超過50歲,很多人在30-40歲期間因為戰亂或疾病而離世。根據約翰·桑托洛克(Santrock, 2004)的理論,在當時的心理學家的角度來看,一般人的心理發展在成年以後就不再改變。所以,當時的發展心理學只著重兒童的心理發展。不過,隨著人類的平均壽命增長,以及社會變得複雜化,心理學家開始發現人類在成年以後,心理狀況亦會繼續發展。所以,有關成年人及老年人心理發展的研究開始如雨後春荀的發表。之後,不少人開始以整全的角度來觀看人生的心理發展,成為了今日的畢生發展心理學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9%BC%E5%B1%95%E5%BF%83%E7%90%86%E5%AD%B8



  • 學習心理學

7.三角測量法:針對老師、學生、觀察者進行交叉比對。


8.測驗時間:



  • 立即測驗

  • 延宕測驗

9.信度:



  • 一致性。ex雙胞胎做性向測驗相似,表示具有一致性。

  • 有信度才有效度。

10.效度:



  • 內容效度:專家、雙向細目表。

2011年3月23日 星期三

2011.03.23

1.測驗的信度與效度


  • 信度:

   (1)沿用他人:別人已開發的試題,如智力測驗。

   (2)自行開發:內部一致性,相關係數0.7以上,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 效度:

   (1)請專家來看:雙向細目表。

2.學生為什麼怕考試?

  • 考不好,必須被懲罰

3.考試是否等於測驗?

  • 考試屬於測驗的一種,考試=成就測驗。

  成就測驗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考試。成就測驗主要是針對特定領域為檢測應試者對有關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而設計的。

http://wiki.mbalib.com/zh-tw/%E6%88%90%E5%B0%B1%E6%B5%8B%E9%AA%8C

  • 中國科舉制度:考記憶力,強調智力=能力。
  • 認知測驗(Cognitive tests):認知測試評估的認知能力,對人類和動物 。

4.考試與認知心理學的關係?

  • 人類的能力透過認知行為產生,ex辨識紅綠燈。
  • 要素:

   (1)記憶力

   (2)注意力

  • 基模:知識的建構

  基模 (schema) 是認知心理學的一個重要概念,是知識表徵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的一種,認知心理學家認為很多知識是以基模的形式儲存在人的記憶系統裏的 (Anderson, 1983; Rumelhart, 1980)。

http://logic.itsc.cuhk.edu.hk/~b885764/schema.html

  • 從認知心理學~測驗:成就測驗

下禮拜課程預告:

測驗:測驗當下的能力,還是測驗過去的結果?

  • 過去:成就測驗
  • 現在:態度量表
  • 未來:性向測驗

認知測驗vs非認知測驗

2011年3月16日 星期三

2011.03.16大學排名重要嗎?

1.2010亞太教育年會

大前研一:

  • 學校排名:不是重點,百大學校來自於評鑑,評鑑是加上個人的價值判斷。
  • 權重:量化比重多寡,影響排名。

因此,評鑑包含個人價值,當調整權重,影響排名,所以仍受價值判斷的影響。

  • 測驗難以克服:猜題是無法避免的,通常答案落在2、3佔50%以上。
  • 高等教育的衝擊:全球化、網路化。學生必須善用團體互動以網路進行學習。
  • 高等教育早期以擁有圖書館藏書量、校園大小、軟硬體等評量學習成效,但現今不再以校園大小、圖書藏量評量學校,皆能以數位化的方式取代。
  • 未來讓學生擁有更主動的求知權利。
  • 行動學習無所不在。
  • 大學應是善用網路科技,讓學生能使用網路的資源,形成社群,作同儕間的學習。

2.網路學習帶來的問題:

  • 如何以個別化的方式進行評量?
  • 當網路誘惑如此多,學生的自制能力如何掌握?

3.心智圖:

  • 發散性思考
  • 聚歛性思考

4.找一個主題,用心智圖分散出去,之後再用倒回的方式來看,就會變成一大推題目,並找出這類問題的特質。

Q.對於國小學生而言,什麼是最令人頭痛的課程?

Q.對研究所而言,什麼是畢業的必備要素?

2011年3月9日 星期三

2011.03.09

1.知識論:
  • 謙卑來自於知識,偏見是傲慢的根源。
  • 弗洛依德:見多識廣的人,會相信有機會。-越了解世界,越容易把握機會。
  • 對於目光短淺的人,知識帶來的不是機會,而是不安與猶豫。

2.培根(Francis Bacon, 1564-1626)-四種偶像

  如果我們要得到真正的知識,要以這兩種方法齊頭並進,一方面要消除以前的四種偶像,一方面要用新的歸納法(鄔昆如,2005)。培根用「偶像」來指讓人陷於謬誤的種種壞心理習慣。他舉出下列四種偶像:

  • 種族偶像(Idola tribus;Idols of the tribe)-傳統習俗:是人性當中固有的幻象;他特別提到指望自然現象中超乎實際可尋的秩序這種習慣(馬元德,2005)。種族偶像就是人人共同的錯誤,每一個人在自己的環境之中,在自己的傳統之中,所保有的一些沒有經過思考、批判、歸納的知識,傳統下來的一些「人云亦云」的東西(鄔昆如,2005)。種族偶像是人類普遍的錯誤,而所以錯誤的原因,是因為人們都錯認了感覺是一切事物的標準(陳文林,2001)。

   例子:客家人=節省

  • 洞穴偶像(Idola specus;Idols of the cave)-井底之蛙:是個別研究者所特有的私人成見(馬元德,2005)。種族偶像是大家共同的,屬於傳統的,屬於環境的;洞穴偶像是個人專有的錯誤。個人有自己的知識的極限,每一個人卻以為自己知道很多,我們總可以知道真正有學問的人,往往知道自己的「無知」。培根提出洞穴偶像的意義,是要人提防自己的自傲,提防自誇的這種知識的錯誤(鄔昆如,2005)。

   例子:人類自以為是萬物主宰。

  • 市場偶像(Idola fori;Idols of the market-place)-人云亦云:是關乎語言虐制人心、心意難擺除話語的幻象(馬元德,2005)。市場偶像是指在市場之中的所有傳聞,「人云亦云」的錯誤,聽來的知識,我們不去推論究竟它的可能性以及它的真實性,反正別人都是如此說,人人都如此說,人人都相信如此,就以為是真的(鄔昆如,2005)。培根認為市場偶像是起於人類在互相交易共組社會時,聚居一處就用語言文字表達意見,所以語言的創造完全以群眾的理解力為根據;群眾的理解力本來不太可靠,因此而生的語言文字,當然有許多地方不能適用,所以成為健全心靈的最大障礙(陳文林,2001)。

   例子:名牌=好的

  • 劇場偶像(Idola theatri;Idols of the theatre)-偶像崇拜:是與公認思想體系有關係的幻象(馬元德,2005)。劇場偶像是指當我們崇拜一種東西,尤其是我們相信某種學說推論的過程,以為用這種方法推論一定可以得到真理,而事實上,這種方法究竟可靠或不可靠,我們就不再去追究了。這種學說推論的錯誤,等於在劇場之中,崇拜一種偶像,不管他人的看法如何,以為只要是自己崇拜的,就是真理(鄔昆如,2005)。我們日常所聽見的哲學系統,究其極,不過是許多舞臺上的劇情,其中所代表的世界,都是經由哲學家自己虛構出來的,和真實的世界相差甚遠(陳文林,2001)。
    培根認為這四種偶像都是阻止我們得到知識的,都是我們所有知識錯誤的來源,要消除這些偶像,培根以為要用「歸納」的方法(鄔昆如,2005)。

  例子:偶像代言運動鞋=鞋一定好穿。

參考資料:

http://tw.wrs.yahoo.com/_ylt=A8tUwZCLXXdN_RAAzxlr1gt.;_ylu=X3oDMTE2bmFyaXJjBHNlYwNzcgRwb3MDMQRjb2xvA3R3MQR2dGlkA1NNRVRXMDJfMzQ0/SIG=11u0dh9ke/EXP=1299689963/**http%3a//www.cyut.edu.tw/~rtchang/4Idols.doc
馬元德(譯)(2005)。B. Russell著。西方哲學史(下)(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and its connection with political and social circumstances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present day)。臺北縣:左岸文化。(頁75)
陳文林(譯)(2001)。W. Durant著。西洋哲學故事(The story of philosophy)。臺北市:志文。(頁178-181)鄔昆如(2005)。西洋百位哲學家(第二版)。臺北市:三民。(頁206-208)

3.系統理論:

何謂「系統」?黃昆揮認為系統的本身義係指「一組相關聯的要素,交互作用彼此合作,以達成共同目標」。謝文全認為系統的衍生義係指一種「有系統並注意關係的思考方式」,而衍生義是從本身義衍生而來的「做人處事」的道理。這些道理對教育行政人員而言,至少有兩點啟示:其一,教育行政人員在管理組織時,不但要注意組織的每個個別原素,尤應重視組織各個個別原素相互間的關係;其二,即使是頗為單純的組織事件,其背後的原因通常很複雜,很難用單純的因果關係加以推論和尋求問題的解決。系統的分類方式雖然繁多,但是最常被分為開放及封閉兩種,教育行政人員所管理的組織,是屬於開放系統。謝文全曾綜合專家學者的意見,認為開放系統具有下列九個特性:(1)有投入和產出;(2)能維持平衡穩定狀態;(3)能自我調適;(4)能維持次級系統間的動態交互關係;(5)具有反饋作用;(6)能不斷分化;(7)能不斷機械化;(8)具有反解組凋零的能力;(9)具有殊途同歸性。就最後一個特性而言,所謂殊途同歸性,係指開放系統的初期條件雖然不同,但透過不同的方式,卻可能達成相同或類似的結果。

資料來源:http://tw.wrs.yahoo.com/_ylt=A8tUwYxEYHdNVyUAGoxr1gt.;_ylu=X3oDMTE2bmFyaXJjBHNlYwNzcgRwb3MDMQRjb2xvA3R3MQR2dGlkA1NNRVRXMDJfMzQ0/SIG=124r9h72v/EXP=1299690660/**http%3a//www.cyut.edu.tw/~rtchang/SystemTheory.doc

4.二分法:

  • 強調個體,而不辨別關係。
  • 習慣於關注當下,忽略過去與未來。

5.測驗:

  • 信度:投擲記分板,大多都丟中同一分數,具有信度。
  • 效度:投擲記分板,大多丟重最高分數,具有效度。
  • 難度(鑑別度):投擲記分板,延長投擲的距離,難度越高。

PS:有效度,可能有信度。

   有信度,不可能有效度。

6.網站:140.126.36.92

Homework考試的經驗︰

  • 目的:

   1.功利主義,為了達成某一項目標,如:聯考、研究所入學考試。

2.評量學習的效果。

  • 方法:

    1.讀書是獲取高分的基本。

    2.讀書方法是獲取高分的竅門,如:筆記、整理、摘要。

    3.考試技巧是獲取高峰的技巧,如:猜、刪去法、作弊。

  從小大到,接觸過無數次的考試,有高分有低分,我認為考試難以激起學習的興趣,為了爭取高分,以最簡單的方式記憶知識,反而失去了獲得知識過程的樂趣,而是將學習轉換成壓力,以壓力刺激學習,但是學習又很難沒有壓力,因此,這是一個兩難的問題。  

2011年3月2日 星期三

2011.03.02

一、課程綱要:

理論:

  • 測驗的形式:是非、選擇、填充...
  • 試題分析、信度分析、項目分析

實作:

  • 線上測驗-量化
  • 線上問卷-質化

二、課程目的:概念的建構。

三、典範(paradigm):

Kuhn(1971) 典範概念是孔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所提出,用以指涉在某個特定時期科學活動的本質,具有幾個特徵:第一,廣義地說,它代表一個科學社群整體的理論、信念、價值、方法、目標、專業與教育結構;第二,狹義地說,它代表在某個特定領域,一套科學研究的導引。

四、評量是另外一個學習的起點。

五、論文=概念的創新

六、Case study個案研討:互動

七、反省性思考(reflective thinking)

八、迷思概念: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對於某一概念,因某種因素而產生的錯誤想法,而老師應可在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使其產生概念的改變(conception 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