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2日 星期三

99.12.22典範

1.第二章:文獻探討


  • 典範paradigm: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

  解釋現象的理論經由驗證成為學理、知識,找出現象規律的理論-定律


  孔恩將能夠代表某一科學社群成員共有的信仰、價值、技術所構成整體,能夠為這個整體的某一部份,提供問題解答或作為常態科學研究中的基礎稱之為典範。學者們要加入某一科學社群從事研究時,必須從其研究的典範著手,並要遵循相同的規則和程序,如此才是使得常態科學能夠發生和延續的的先決條件。


http://www.hudong.com/wiki/%E5%85%B8%E8%8C%83


http://case.ntu.edu.tw/sts/?p=457



  • 文獻的結構:從文獻中的文獻,一步一步尋找出文獻的脈絡。

      -舊(ex:web1.0)          


--


-----


-----------新(ex:web2.0)



  • 三腳凳原理:源自於論文標題

2.文獻編寫:三段論法



  • Kuhn認為"社會科學知識是演化的..........."(1971,p.26)

  • Kuhn對於典範研究的探討提出"社會科學知識是演化的..........."

  • Kuhn(1971)提出典範移轉的概念。根據Kuhn理論認定典範移轉是"社會科學知識是演化的...........",常發生於.......。

  • 多閱讀專業期刊,尋找其中的轉接詞。

  • 禁止出現"我認為"or"筆者認為"。

  • 然而,根據國內學者黃光國發表於1983年論文指出典範移轉並非常見於中國社會科學研究...

  • 最後,多位學者同意上述論點(...., ..., ...)

  • 最想要用的擺在最後面。

  • 英文:pointed out、However, in the other way

Homework 論文句子中的三段論法

貳、Gagné 的認知訊息處理模式教育

綱要

---------------------------------

心理學家Gagné(1985/1998)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將訊息處理模式應用於:五類型的學習結果(learning outcomes)及其各自對應的學習條件(learning conditions),更針對教學活動提出九大教學事件(nine events ofinstruction)的微觀(micro view)教學設計。

---------------------------------

經典文獻

---------------------------------

一、認知的訊息處理

  Gagné(1985/1998)以認知心理的角度,將訊息處理的記憶結構融合了學習過程,並強調必須將短期記憶做有意義的編碼才能幫助長期記憶的形成,且在短期記憶進入長期記憶之前,Gagné 加入了「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歷程做為訊息進入長期記憶前的前哨;另外,回憶線索(retrieval cue)愈多,愈能幫助記憶之檢索提取;如此一來記憶便能傳送至變動器(effector)中,然後產生反應表現(performance),最後得到他人是否認同行為之回饋(feedback),以此作為循環。而此一認知訊息處理的運作又會受到「期望(expectation)」與「執行控制歷程(executive control process)」的影響,也就是會受到特殊的動機與策略而產生外在變因,這種外在變因的操控主要則是後天學習的緣故。所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學習方式,也會有不同的學習結果。

二、學習結果與學習條件

  確定目標定位後便不會迷失方向,同理,教學理論家也希望藉由區分出學習的類別來幫助學習,因此便出現教育分類學的研究(Driscoll,2005/2007)。於是Gagné 便將學習的類別,亦即學習結果,分為:(1)語文知識(verbalinformation)、(2)心智技能(intellectual skills)、(3)認知策略(cognitivestrategies)、(4)態度(attitude)與(5)動作技能(motor skills)五類,並對各學習結果提出關鍵性的學習條件(Gagné 與Driscoll,1998)

1. 語文知識:指事實、概念、原理與原則等可以用語言或文字陳述的知識;其學習條件為(1)能透過變換言語區別特徵、(2)能以區塊方式呈現訊息、(3)能將訊息做有意義的編碼與(4)能為訊息做有效的回憶與提取。

2. 心智技能:指能夠辨別(discrimination)、區分具體概念(concreteconcept)、定義概念(defined concept)、運用單一原則(rule)與活用多個原則(higher-order rule)來解決問題的能力;其學習條件為(1)能注意到特徵的差異、(2)能將能力掌控在記憶容量之內、(3)能提取先備知識技能、(4)能為技能的排序或組合提供線索連結、(5)能利用練習與複習的機會以及(6)能實際運用。3. 認知策略:指注意力、編碼、記憶搜索、回憶與思考等策略,即認知訊息處理中的「執行控制歷程」;Mayer(1998/2005)則將此種學習結果稱為策略性知識(strategic knowledge)。其學習條件為(1)能陳述或演練策略、(2)能把握練習策略的機會與(3)能對策略的影響產生反思。4. 態度:指影響抉擇與行動的心理狀態;其學習條件為(1)能形成預期想法、(2)能表現與態度相關的行為與(3)喜歡成功的表現。5. 動作技能:指使用肢體動作的行為技能;其學習條件為(1)能執行動作的程序、(2)能熟練動作以及(3)能改善動作的不足。由於學習結果與條件如此複雜,若由學習者從頭自己學,未免也太沒有效率,故教學者必須從旁協助,並隨著學習目標的不同提供學習者能達成學習條件的各種輔助;此外,Gagné 是認同Ausubel 的講解式教學(expository teaching)的(張新仁,2003a),因此Gagné(1985/1998)以認知教學的觀點提出了教學設計的九大教學事件。

三、教學事件

在訊息處理的過程中經過許多的轉換,包括注意、選擇、提取、複述、編碼與檢索等,而轉換的關鍵就在於如何掌握「執行控制歷程」,故Gagné(1985/1998)提出一個完整的對應解決方案,即為九大教學事件(nine events ofinstruction;沈翠蓮,2001;張新仁,2003a),依序為:(1)引起注意(gainingattention)、(2)告知學習者目標與激發學習動機(informing learner of the objective;- 15 -activating motivation)、(3)喚起先備知識(stimulating recall of prior knowledge)、(4)呈現教學內容(presenting the stimulus material)、(5)提供學習引導(providelearning guidance)、(6)引發練習表現(eliciting performance)、(7)提供回饋(providing feedback)、(8)評量表現(assessing performance)與(9)促進保留與遷移(enhancing retention and transfer)

---------------------------------

提出個人見解

----------- ---------------------

在九大教學事件執行中,不同的學習結果會有不同之教學技巧,整理如表2-2;其中又以教學事件四「呈現教學內容」和事件五「提供學習引導」與教學最具直接關係,也是整個教學事件中需要花最多時間設計內容與進行課程的兩大主要事件,亦可說是教學設計成敗之關鍵,故教學設計者應特別重視此二事件之對應教學技巧。

四、小結

此九大教學事件,並非意指要求教學者在設計任何教學活動時完全按照九個事件的流程,也並非九項事件完全達成才能獲得較佳學習成效,因為不同的人適合不同的教學方式,一個模子無法套用在所有人身上,故九大教學事件只是作為教學活動的設計參考項目。然而,Smith 與Ragan(2005)仍給予Gagné的教學論極高之評價

--------------------------------

與本研究關係

--------------------------------

因為九大教學事件不僅與認知訊息處理原則互相對應,同時也成為了講授式教學的經典設計原則。另一方面,因為教學呈現的方式隨著科技日益多元,以圖片等視覺媒體輔助教學也逐漸成為主流,換句話說,教學的呈現與引導必將隨著數位科技的趨勢產生變化。

因此,如何編碼呈現以利引導勢必成為數位時代教學設計之成敗關鍵,故本研究之數位教材引用以Gagné(1985/1998)九大教學事件為基礎的「認知訓練模式(cognitive training model;Foshay、Silber 與Stelnicki,2003/2004)作為數位內容之細部教學設計的依據,以符合人類認知訊息處理歷程。

---------------------------------

資料來源:

黃子瓔(2010)。「如何編製組織圖表」數位教材之設計與發展研究。新竹教育大學數位學習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沒有留言: